“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”,这是国务院《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》中明确规定的。强调严禁削减、挤占体育课时间,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。而且还要求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、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。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,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。
自从国务院文件颁布以来,我国各地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“习惯”日渐养成,学生体质明显改善,近几年学生体质监测总体向好的结论可以佐证。但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?显然不能。最近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日本相关机构合作研究发布的《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》受到各界空前关注。
该项研究成果显示,“2014年和2016年,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(身高、体重和BMI)大部分年龄段均显著高于日本;但体能指标比较,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、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。”《公报》表明,中国儿童青少年相较日本儿童青少年身高具有“优势”。这并不像某些媒体热炒的中国人已经普遍比日本人个子矮了云云。比如《公报》显示:“2014年和2016年中日两国7至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数据,该年龄段中国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4.3厘米和157.2厘米,日本男生数据分别为150.6厘米和151厘米;该年龄段中国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0.1厘米和151.5厘米,日本女生数据分别为145.5厘米与146.4厘米。”
但身高不代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好于日本。《公报》显示,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较之日本更高,体能指标全面不足,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、柔韧性和灵敏性方面显著高于中国。这显然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。原来我们担心中国人比人家矮了,现在看来,我们应该担心的是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!因为身高更高不代表体质健康就更好。
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任重道远。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和每天锻炼一小时收到了一定成效,但由于应试体育教育弊端仍未从根本上扭转,没有让体育运动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成长之中,导致大量的体育课可能有时间保证但却无质量保证,某些课甚至成为“无运动量、无质量、无比赛”的“三无课”。这显然不能保证一小时锻炼的体能训练效果。或许更让人遗憾的是,很多学生在12年应试体育教学中,没有学到一门专项运动技术,因此也就谈不上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迷恋,谈不上对于某专项运动的浓厚兴趣,体育课也因此留不下对其终生受益的东西。这显然有悖于体育教学的初衷,因为体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。